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资讯

佐贝伊徳之上——编织共同想象之网



2025-04-19来源: 艺术中国

四月,进入澳门文化中心•ART空间的时候,观众会立刻感受到空间的变化, 透过光线的控制,影像与装置包围四周, 仿佛踏入一个未知的城市。这正是《佐贝伊德之上》所营造的气氛。这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异托邦景象的作品展览,更是一场关于梦境、城市与人类生存状态的艺术旅程。

展场通过光线控制和空间设想,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场景。一旦开始体验,这个展览与很多展览的不同之处将从两个角度“抓住”我们。艺术家黄颖祥长期执着于科技与艺术的共谋,在构建整体作品的时候,运用大型装置和数位版画,首先呈现了大型长腿食草动物在建筑废墟中的荒诞场景。其次,艺术家隐藏了不同角度的摄影机,观众穿行其中,即刻具身地与摄像机采集的影像产生交互, 画面被捕捉、投影,观众不只是观察者,更成为作品的一部分。随着观看者在作品区域中行走,行走间,观众甚至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这种真实的临场感,加深了对人与动物、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共存状态的体验。

通过变异动物、建筑废墟和场景的并置,艺术家所聚焦的自然与文明的矛盾关系,就以多样式的异化状态呈现,这些异化生物介乎现实与虚构之间,它们像是过去文明的残留,也像未来世界的预言。使整个展览带出不是一种简单的二元论思想,背后的焦虑获得了深刻的哲学意味, 能感受到我们与自然、科技、城市之间不稳定的关系。而这样的焦虑本身,更是源自艺术家的成长环境、求学经历以及艺术思想的成熟。

策展人和艺术家赋予这个展览的标题,实则出自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著名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

在书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均属虚构。佐贝伊德是一个梦境里的城市,不仅定居在那里的人们终日期待有一夜梦境再现,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做过同样的梦,也来到这里寻找自己梦中的道路。在虚构性这个着眼点上,展览的场域确实与“佐贝伊德”非常吻合。

作品的命名锁定了创作者身份和思考中的复杂性,将澳门历史、地理的特殊地位与2024年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大会主题“处处是外人”(Foreigners Everywhere)的几层含义中基于威尼斯城市的特殊性建立起彼此的参照。澳门和威尼斯,都是在水边的城市,每天发生着大量商业贸易往来;人群融汇,多元文化交汇;这一点,属于这件作品所赋予图像之上的层层叠叠的思考。因此,顺着编织“城市与欲望”的角度,加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于贸易和商业结构下的多元文化耳濡目染,观众会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投射其中。进而也能看到在中西文化交汇之地的澳门,多维度的观照方法被艺术家采用。艺术家将这种交融性编入作品,让人重新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这些关于身份的提问。在思考和提问的聚焦处,对身份的观察、反思,成为澳门艺术家突破局限,创作框架的基石。

澳门文化局将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参展作品原样回迁澳门展出,实属难得。作品被放置在非常具体的创作语境之中,完整地构成了一个对话的契机。这个展览的动机无疑根植于本土艺术与国际文化的交流、对话,它也非常对应2024年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总策展人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所指出的“作品的背景是一个充斥着各种危机的世界,这些危机涉及人们跨越国家、民族、领土和边界的流动和生存,反映了语言、翻译、国籍的危险和陷阱,以及身份、国籍、种族、性别、性取向、自由和财富所决定的差异和差距。”展览先后在威尼斯与澳门展出,造就了一张巨大的网,让世界与澳门彼此关注。

艺术家在理解威尼斯双年展“处处是外人”这个主题的同时,将之与伊塔洛·卡尔维诺的虚构城市概念叠加、交错,并调动多种媒介手段编织出的装置。光线、机械和虚拟手段并置,放大的动物型体在建筑和荒原里彰显出突兀,后半段空间将动物微缩,与前半部分构成矛盾,蕴育出的模糊、忧伤末日景象,透过身份错位与空间异化促使观众获对当代社会的末日焦虑有充足的体验。

在当代艺术常常过于概念化的今天,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作品的回归,应证了艺术家创作中的本土性与国际化的交融。 《佐贝伊德之上》不只是一次艺术展览,更是一场邀请观众共同编织梦境、探索身份与未来的旅程。无论观者来自何方,在这片充满想像与不确定的空间里,都能找到与自身经验的连结。这也是当代艺术最动人的地方——它不是给出答案,而是打开更多问题的入口。展览将在澳门文化中心•ART空间持续到四月底,到场观展的每位观众相信都能有所共鸣。( 樊 林)

展览资讯:

佐贝伊德之上——第六十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澳门作品展

展览日期:

2025/03/08 - 2025/04/30

地点:

澳门文化中心•ART空间,澳门新口岸冼星海大马路,澳门文化中心一楼平台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